突发!知名“富二代”创立公司,不到半年被曝解散
一星机器人新办公室地址。据每日经济新闻
南都·湾财社记者也向该公司采访求证,截至发稿,未获得回复。
展开全文
成立4个月,获得数亿元种子轮融资
对于解散传闻,外界也有猜测,或许从一开始,一星机器人就没有下定决心去做,在成立5个月左右的时间里,还处于组建团队阶段。至于该公司目前发展的具体情况,尚无官方回应,南都·湾财社记者将保持关注。
具身智能风头正盛,仍需警惕资本泡沫
但融资与商用之间依旧存在落差。据IT桔子统计,截至2025年8月底,中国机器人领域一级市场融资额已达约386.24亿元,约为2024年全年212.54亿元的1.8倍 。其中人形机器人和具身智能相关融资超过50起。然而,人形机器人仍停留在展演与示范阶段,协作机器人在工厂普及有限,家庭场景需求不足。资本热潮与产业落地之间的矛盾,正在成为赛道发展的难题和挑战。
目前,人形机器人仍多停留在展会和示范应用,能否在制造业、服务业、家庭场景落地,尚待验证。协作机器人虽在部分工厂实现批量应用,但ROI周期较长,客户复购意愿有限。四足机器人在科研教育市场受欢迎,却难觅“刚需”场景。家庭机器人则面临需求模糊、支付意愿不足的困境。
今年3月,金沙江创投朱啸虎直言已退出部分人形机器人项目,并对其商业化前景表示怀疑 。这一表态犹如冷水,引发行业热议。经纬创投张颖则回应称:“机器人是大赛道,过程中有点泡沫很正常,拉长时间看一定能跑出大公司” 。众擎机器人创始人赵同阳更是直言朱啸虎过于短视,“人形机器人可能是最刺激的一次工业革命,甚至长远地改变历史” 。
产业与资本的争论背后,也是具身智能融资盛宴下的风险提示。有业内专家提醒,当前仍需关注机器人企业普遍面临的三大“落地关卡”:
第一是成本关。人形机器人单台造价动辄数十万元,四足机器人也在数万元到十万元区间。即便实现小批量生产,成本仍高企,客户难以大规模采购。
第二是场景关。不同应用场景对安全性、稳定性和智能化要求各异,通用机器人产品难以“一招鲜”。例如,人形机器人在工厂流水线上的适应性与在家庭场景完全不同,企业需要针对性开发,增加研发和运维成本。
第三是生态关。机器人是高度系统化产业,需要算法、传感器、执行器、操作系统等多环节协同。目前国内在核心零部件和机器人操作系统上仍存在短板,生态闭环尚未形成。
需要注意的是,目前具身智能企业仍普遍处于高投入、重研发、低回报的阶段,商业化路径仍需时间验证,量产与规模化落地依旧是关键挑战。而产业的健康发展,需要资本的耐心、产业链的协同,以及企业自身的战略定力,缺一不可。
来源:南方都市报(nddaily)报道
编辑:王伟
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
评论